近日,我實地走訪了東莞一處曾被譽為‘小香港’的工業園商業區。記憶中人流如織的商場,如今卻大門緊鎖,玻璃門上貼著‘停業整頓’的告示,空蕩的走廊里只剩下褪色的促銷海報在風中飄搖。這座曾服務上百家工廠、數萬工人的購物中心,如今只剩下零星幾家店鋪苦苦支撐,場景令人心酸得想落淚。
這座商場的興衰是東莞制造業變遷的縮影。十年前,隨著‘世界工廠’的繁榮,工業園周邊聚集了大量打工者,商場應運而生,成為工人們購物、餐飲、娛樂的首選地。四層樓的商場里,服裝店、超市、網吧、小吃攤鱗次櫛比,周末時連電梯都擠不上去。
隨著產業升級、成本上漲和外貿環境變化,近年來園區內多家工廠外遷或減產,工人數量銳減。商場客流如退潮般消散,商戶紛紛撤場。一位留守的店主嘆息:‘以前一天能賣三千,現在三天不到一百塊。連電費都賺不回來。’更令人揪心的是,商場倒閉引發的連鎖反應——周邊小吃街、快遞網點相繼關門,整個商業生態陷入惡性循環。
透過商場積灰的櫥窗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實體商業的困境,更是傳統制造業轉型期的陣痛。當‘機器換人’成為趨勢,當電商沖擊線下消費,這些依附于工廠生態的商業體該如何自處?或許,這場凋零既是警示,也是新生的起點——它提醒著我們,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,不僅要關注工廠的機器,更要關注工人的生活;不僅要追求效率,更要構建可持續的社區生態。
夕陽西下,我離開時回頭望去,商場屋頂的招牌已殘缺不全。但愿這片廢墟能早日迎來重生,不再是心酸的記憶,而是轉型路上值得銘記的注腳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ilinkunlun.com/product/589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1-12 23:41:24